春日餐桌的“野”味:国内常见野菜大盘点之刺儿菜
6. 刺儿菜
- 别名:小蓟、七七芽、蓟蓟草、刺狗牙、刺蓟、枪刀菜、小恶鸡婆、野刺儿菜、刺刺芽、萋萋菜等。
- 主要分布区域:世界范围内分布于欧洲东部和中部、亚洲等,如蒙古、朝鲜、日本等。在中国除西藏、云南、广东、广西外,几乎遍布全国各地。
- 挖野菜月份:一般以春季 3-5 月为佳,此时刺儿菜的嫩苗和嫩叶较为鲜嫩,口感较好。
- 生长地点:常见于海拔 170-2650 米的平原、丘陵和山地,多生长在山坡、河旁、荒地、田间、路旁、空旷地等,是麦、棉、果园、路边等地的常见杂草。
- 基本介绍:刺儿菜为菊科蓟属多年生草本植物,地下有直根及根状茎,有长根茎,适应性较强,有一定的耐寒、耐旱能力,繁殖力较强,常成片生长。
- 外貌形状
- 茎:直立,高 25-50 厘米,微紫色,有纵槽,被白色柔毛,基部直径 3-5 毫米,有时可达 1 厘米,上部有分枝,花序分枝无毛或有薄绒毛。
- 叶:基生叶和中部茎生叶椭圆形、长椭圆形或椭圆状倒披针形,长 7-15 厘米,基部楔形,通常无叶柄;上部叶渐小,椭圆形、披针形或线状披针形;茎生叶均不裂,叶缘有细密针刺,或大部茎叶羽状浅裂或半裂或有粗大圆齿,裂片或锯齿斜三角形,先端有较长针刺,两面绿色或下面色淡,无毛,稀下面被绒毛呈灰色或两面被薄绒毛。
- 花:头状花序单生茎端或排成伞房花序;总苞卵圆形或长卵形,径 1.5-2 厘米,总苞片约 6 层,覆瓦状排列,向内层渐长,先端有刺尖,外层及中层长 5-8 毫米,内层长椭圆形或线形,长 1.1-2 厘米;小花紫红或白色,雌花花冠长 2.4 厘米,檐部长 6 毫米,管部细丝状,长 1.8 厘米;两性花花冠长 1.8 厘米,檐部长 6 毫米,管部细丝状,长 1.2 厘米。
- 果实:瘦果,淡黄色,椭圆形或偏斜椭圆形,长约 3 毫米,宽约 1.5 毫米,顶端呈斜截形。冠毛污白色,多层、整体脱落;冠毛刚毛呈羽毛状,长 3.5 厘米,顶端渐细。
- 味道:略带苦味,甘中带苦,风味鲜美。
- 做法吃法
- 凉拌:将刺儿菜洗净焯水后,加入蒜末、醋、生抽、盐、香油等调料拌匀。
- 清炒:锅中热油,放入蒜片爆香,加入刺儿菜翻炒,可适量加入盐、鸡精等调味。
- 做汤:把刺儿菜切碎,放入汤中煮,可与鸡蛋、豆腐等搭配。
- 做馅:将刺儿菜焯水切碎,与其他馅料混合,包包子、饺子等。
- 晒干菜:将刺儿菜洗净晒干,可在冬季等时节泡发后食用,如做炖菜等。
- 功效
- 药用功效:味甘、微苦,性凉。归肝、脾经。有凉血止血、祛瘀消肿的功效,可用于治疗衄血、吐血、尿血、便血、崩漏下血、外伤出血、痈肿疮毒等。对肺炎双球菌、溶血性链球菌、白喉杆菌、绿脓杆菌、痢疾杆菌、金黄色葡萄球菌等有抑制作用,还可恢复肝功能、促进肝细胞再生,对高血压以及急性感染性肝炎有一定治疗效果。
- 营养功效:含有蛋白质、脂肪、碳水化合物、膳食纤维、多种维生素及矿物质等营养成分,能为人体补充营养。富含膳食纤维,有助于促进肠胃蠕动,缓解便秘。
- 用途
- 食用用途:嫩苗和嫩叶可作为野菜食用。
- 药用用途:全草或根可入药。
- 饲料用途:全株可作猪饲料,幼嫩时期羊、猪喜食,牛、马较少采食,植株秋后仍保持绿色,可用来喂猪。
- 其他用途:为秋季蜜源植物。
- 注意事项
- 过敏问题:部分人可能对刺儿菜过敏,食用后若出现皮疹、瘙痒等过敏症状,应停止食用并及时就医。
- 食用量:不宜过量食用,因其性凉,过量食用可能导致肠胃不适,尤其是脾胃虚寒者更应注意。
- 食用处理:食用前需洗净,最好进行焯水等处理,以去除可能残留的杂质和部分苦味。
- 药用禁忌:根据《品汇精要》等书记载,脾胃虚寒而无瘀滞者忌服。如需药用,应遵医嘱。
创建时间:2025-03-17 11:05